中国孕育网 首页 准备怀孕 优生优育 查看内容

遗传与优生知识

2008-3-24 21:23| 发布者: yy280| 评论: 0|原作者: webmaster|来自: 本站原创

    人体的血乳酸和乳酸脱氧酶的含量与人的无氧耐力密切相关,安静状态下血乳酸含量的高低 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遗传力的0?70,乳酸脱氨酶(LDH)的含量直接关系到乳 酸的代谢,它能将血中乳酸迅速、有效地转化,以防止肌肉工和效率的降低。经研究证明: 乳酸脱氨酶的活性其遗传力为0?72。人体的血型,具有终身不变性,是受一组复等位基 因的控制。?

三、对身体素质、智力和寿命的影响 ?

    人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明显的遗传性。研究表明:肌肉相对力量主要受遗传因素的 影响,遗传力为0?643,而肌肉的绝对力量则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其遗传力为0?35 ,后天环境影响可达0?65。一般耐力(有氧代谢能力)的遗传力为0?70~0?93 ,专项耐力(无氧代谢能力)其遗传力为0?70~0?99。反应速度的遗传力为0?7 5,动作速度的遗传力为0?50。速度素质有一定年龄变化曲线,高峰期因人而异。柔韧 素质的遗传力为0?70,环境因素占0?30。灵敏素质也不同程度的受遗传控制,但后 天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灵敏性。?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记忆、观察、想 象、理想、分析、判断等能力。一般用智商来作为评定智力的标准。

??智商=智龄÷测验者当时的实际年龄×100?

IQ= MA CA ×100??

例如一个8岁儿童,经过智力测查,他的智力水平相当于常模中10岁儿童,此儿童的 IQ= 10 8 ×100=125。?

智商的最高分为200分,最低分为0分。90~110分的人属于正常智力范围,120 ~140分为智力优秀,140分以上为天才。凡在70分以下均为智力低下,其中60~ 50分者为轻度智力低下(临床上称为愚鲁);49~20分者为中度低下(临床上称为疾 愚);19~0分为严重智力低下(临床称为白疾)。现已公认智力是一种受遗传因素和环 境因素双重控制的多基因性状,多数人的研究认为智力的遗传力为0?70。有人报导,保 持智商在140分以上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均智商为128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受教 育的程度如何对智商有重要影响。有人调查发现父母职业对子女智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17-1)+?

表17-1 父母职业对子女智商的影响 ?

父母职业 美 国 苏 联 芝 加 哥 养 子 亲 生 英 国

有职业 116 117 113 119 115

半职业 112 109 112 118 113

僧侣、零售商 107 105 106

熟练工人 105 101 111 107 102

半熟练工人 98 91 109 101 97

不熟练工人 96 92 108 102 95 ?

    许多资料表明,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以上,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3~5岁。父母高寿者子 女多高寿,一个人的父母活到75岁,则本人在30能活到80岁的概率为26?6%,一 个人的父母均在60岁前死去,则本人在30时能活到80岁的概率为20?3%。心血管 机能与寿命密切相关。据统计资料表明,心率慢的人比心率快的人长寿,血压较正常低的人 比血压高者寿命长。而心血管的机能是受多基因控制的,这一点支持了寿命的多基因遗传论 。寿命作为表现型它是遗传与环境作用的结果。衰老实际上是细胞关闭了某些基因,怎样使 关闭的基因重新启动是长寿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节 遗传物质改变对健康的影响 ?

   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载体,染色体上载有人体所有性状的遗传密码;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 育、生殖等一切活动。遗传基因的突变往往使染色体结构也道理异常的改变。?

一、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

    体细胞或性细胞内染色体发生异常改变称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可分为数目畸变和结构 畸变两大类。受精卵的染色体畸变是导致死胎或染色体病的重要原因。?

    染色体数目畸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细胞内整个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形成整倍性 改变;另一种是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增加或减少1条或几条,引起非整倍性的改变。虽然, 由整倍性改变形成多倍体的受精卵成为活婴是报为罕见的,但在有染色体畸变的自发流产儿 中都常能见到(约占22%),说明多倍体受精卵并不是非常少见的。非整倍性的改变也常 在流产、死产儿由见到。?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实质上指染色体上20遗传物质的增减或位置改变,任何类型的结构畸变 均与染色体断裂及断裂后重接有关。染色体结构畸变也是造成染色体病的重要原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discuz! 手机版|Archiver|中国孕育网 ( 沪ICP备14030367号-1 ) © 2001-2018 中国孕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