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沙的发展前景目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9 22:5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2010年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28%,人均达400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68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010年达14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28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56亿美元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9∶46.5∶48.6,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1.5∶26∶42.5;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培育形成产业链条较长、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机械、汽车、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一批经营规模、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现代企业;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实力的国家生物、软件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兴科技型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房地产业等持续发展提升,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服务经济格局;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左右;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初步建成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体系,全社会节约意识普遍增强。?

  ——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建设一批支撑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黄花机场扩建成为具有区域性枢纽地位和现代化标准的国际航空港;建成我国重要的内河港口和内陆物流保税区;武广客运专线长沙段和新火车客站建成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面构建城市骨干路网;建成中部地区首个城市引水工程项目;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建成安全可靠的城市防洪圈和高标准的城市生态圈;基本建成“数字长沙”信息平台和“电子政府”。?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左右,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商品市场更趋成熟,要素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本、土地、人才、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秩序规范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80万人以上,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78%、70%、7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以上,基本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10年全市总人口650万人,城市化率达61%。科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48万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

  ——人民生活持续快速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和8%,2010年分别达到19100元和6950元。民生设施不断改善,基本解决城乡水利防洪问题,基本建成从市到乡、村的公路网络,基本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实现农村丘陵山区沼气化,基本解决城乡无房户住房问题。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并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和城乡困难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学杂费,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反应体系。?

  ——城乡人居环境日趋优美。城市空气环境污染指数年均值保持在94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生态型山水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国内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之一。大面积推进村庄整治,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年努力,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步入工业化中期的高级阶段,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长沙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手机版|Archiver|中国孕育网 ( 沪ICP备14030367号-1 ) © 2001-2018 中国孕育网
返回顶部